快捷导航

房地产调控了二十年 房价降了没?

[复制链接]
查看: 259|回复: 0
发表于 2023-9-2 17: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的挺后悔自己高中没好好学习,自己曾是湖北八校之一的学生,毕业之后看着自己的同学不是985就是211,也许当时可能觉得没啥差距,但是真就一本管学习,二本管纪律,三本管卫生,985大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教育资源,真的不是二本,三本可以比的,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学习,我个大学生看个这个,快感动死了。
、1998-2001年:房改启动市场

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为扩大内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正式印发,启动了房地产市场。房改主要目的是刺激住房消费,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998-2001年间房地产以价格平稳趋势得到全面发展;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催生炒房团,股市大起大落;债券交易活跃;房地产相关的重化工业得到迅猛发展。

房改背景:国外亚洲金融危机,国内市场经济改革

国际:亚洲经济危机,出口转内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东南亚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投资、旅游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出口金额同比从1997年1月的27.6%下降到1998年10月的-17.3%,1998年全年的出口增速仅为0.4%,比1997年的增速降低了20.1%;外资也受到经济危机影响而下降,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基本保持不变,1999年一反过去趋势,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增速-11.31%。

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不得不将原来刺激出口政策转向刺激国内需求,房地产业被确定为重点支持的产业,决定把房地产行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23号文,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标志着城镇住房商品化制度开始建立。

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

1989年,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逐步建立符合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的,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的宏观调控体系”。1992年的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必然要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

1998年之前,房地产市场的改革已经开始,国务院接连颁布文件进行住房体制改革,虽然那时还没有涉及到住房改革的具体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为1998年的住房商品化奠定了基础。

配套政策:健全市场制度,完善相关措施

1998年的23号文发布之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快速推进,相应的银行信贷、土地管理等配套政策相继出台,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主要政策事件是1998年的房改、1999年的房贷、2001年的税费改革、2002年的土地招拍挂。

第一,管理政策:1998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企业、中介收费、住房销售等方面的管理。

第二,土地政策:完善土地流转、使用等方面的制度。经营性用地由协议出让转变为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

第三,住房供应政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不同家庭实行不一样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可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可购买经济适用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可以市价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

第三,减税政策:2001年1月1日起,对政府定价出租的住房,暂免征收房产税,营业税,对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房,减征营业税(由5%降为3%),房产税(由12%降为4%),个人所得税(由20%降为10%)。

第四,金融政策:完善住房信贷、公积金管理等制度。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出台住房信贷政策,使居民在只支付首付的情况下购买住房。在贷款利率上,2002年2月央行下调贷款利率0.54%,公积金5年以上贷款利率4.59%下调至4.05%,住房商业贷款由5.58%下调至5.04%。

房改效果:启动住房市场,运行较为平稳

房地产业全面发展,价格平稳增长。在房地产投资方面,逐年增加,占比不断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维持在15%左右,年均对GDP拉动1.2个百分点;在新开工面积方面,1998年为20387万平方米,2002年为42800万平方米,年均增速20%以上;在房地产销售面积方面,1998年为12185万平方米,2002年为26808万平方米;在房地产价格方面,房地产价格平稳增长,涨幅一直低于5%,低于同期收入涨幅。

1998年改革达到当初目的,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是这一时期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现,以招标、拍卖等方式的土地转让为其后来的高房价问题埋下了隐患。

二、2002-2004年: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

1998年启动房地产市场以后,2002-2004年房地产出现过热苗头,2002年后房地产宏观调控全面展开,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目标未能实现。每次房地产调控带来股市下降

调控背景:房地产供求矛盾显现,价格投资增长过快

2003 年国家确立房地产为支柱产业,同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首次突破 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9.7%,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同比增长 3.8%。从2003年起,房地产出现过热的苗头。2003-200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超过30%;2004年全国房地产销售均价增长超过17%,部门地区的房地产价格的增长幅度已超过当地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房地产行业出现投资和需求并存的过热现象。

调控政策:加快推进住房市场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为了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解决房地产价格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2003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提出“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进行辅助。

第一,管理政策:明确住房市场化改革方向。强调搞活住房二级市场。18号文提出鼓励居民换购住房,这使得“卖旧换新”的需求大大增加。

第二,土地政策:加强调控。要求各地从严土地管理,严格控制高档商品房的土地供应,停止别墅类用地的土地供应;明确2004年8月31日后,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第三,住房供应政策:控制房地产开发。将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含经济适用房)资本金比例由20%提高到35%;控制拆迁规模,确保2004年全年拆迁总量比2003年有明显减少。

第四,金融政策:加大信贷调控。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的借款人,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执行优惠住房利率规定。同时,央行首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比。

调控效果:房价涨幅过大

房价投资和供给下降,但房地产价格上涨势头并未控制住,反而加快了上升速度。受“831大限”政策影响,新开工面积增长率由2003年的27.82%下降到2004年的10.43%,城镇住宅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出现下降;2003年受“非典”影响,全国新建商品房价格上涨4.84%,2004年上涨17.76%,远远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

三、2005-2007年:稳定住房价格

如果说2003年是房地产宏观调控全面开展的一年,那么2005年则是房地产历史上首个大举“宏观调控”之年。房地产从出现过热的苗头,到上涨压力巨大,政府先后出台调整土地供应、调节市场、信贷结构和开征交易税费等措施;但这么多政策之下,2007年频现天价“地王”,稳房价的目标实现并不理想;股楼双牛,后股市大跌;债券由牛转熊。

调控背景:投资得到控制,价格上涨问题仍突出

房地产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大量增加。受政府调控影响,虽然城镇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开始下降,但是由于城镇化率的提高,住房需求大量增加,同时房地产行业投机行为普遍存在。

相关阅读:知行路二手房
作为一个24岁还在读大三的老阿姨,给大家一个忠告,一定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你只有真正经历过了,才知道没有学历,你甚至连一个机会都得不到。我现在专升本上了大学,在我专科实习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特别优秀,基础很扎实,带他的老师也很喜欢他,但就因为他是专科毕业,最终没能留在那里。而且考研,有很多学校是明确专硕不收专升本学生的(就我的专业来说),只能考学硕。没有一个本科学历真的很难,尤其是在我们都是普通人的情况下。即使你现在很迷茫,但你也必须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这样后来你希望改变,也比由专科挣扎轻松得多。大家现在都还很年轻,珍惜你们现在无尽的可能性,我已经因为自己的选择,失去了很多机会。以我为鉴,与君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学习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学习网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学习网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