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挺后悔自己高中没好好学习,自己曾是湖北八校之一的学生,毕业之后看着自己的同学不是985就是211,也许当时可能觉得没啥差距,但是真就一本管学习,二本管纪律,三本管卫生,985大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教育资源,真的不是二本,三本可以比的,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学习,我个大学生看个这个,快感动死了。
十年前,一个朋友对我说,某某同学在贵阳陪孩子读书,上初中,要陪三年。我当时诧异,某某不是在县某单位工作吗?到贵阳陪孩子读书,工作不要了?
朋友给我说,当然是向单位请假,只拿基本工资。陪孩子读书,一请就是三年的假,保留工作,还能拿基本工资,天下有这样的好事?朋友笑我少见多怪,说这种现象在县城比较普遍,有些县城孩子的家长望子成龙,把孩子送到教学资源更好的省城读书——因为孩子小,家长就请假到贵阳陪读,有的陪读初中三年,有的陪读高中三年,甚至有的从初中陪读到高中毕业,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陪读的效果是不错的,有的孩子考上了北大、清华之类名校,次一点的也比在县里考的成绩好,毕竟,省城的教学资源县里无法比;当然,这些孩子
今后再回县里生活和工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算是县里为其他地方培养了人才。
也是在十年前的样子,在贵阳与某同乡相聚,他说他在贵阳某知名的民办中学教书,待遇甚好。他原来是在县里某中学教书,嫌待遇低了跑出来,我还以为他是辞职出来的,结果,他说他是请的长期病假,原学校发的工资由学校自己领了分配,他到退休年龄了再回去办退休手续。我问他为什么不把工作关系调到贵阳,在现在就职的学校办退休手续?他说民办学校交社保,退休的时候工资比较低,不划算,还是在县里退休,财政保障的待遇高一些。不为县里的教育事业出力,退休却享受县财政保障的退休工资,这算盘打得真好!
这几年,我认识的几个在县里工作的朋友陆续改了非,所谓“改非”,就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把位置让给年轻人,继续享受原来的待遇。“改非”的好处是,不当领导了,待遇不变,甚至于还提了一级,工作上的事可管可不管,有事去单位转一下,没事到处闲逛,有的甚至于“改非”后就可不用去单位上班了。“改非”的人中,年龄稍大的五十五岁左右,年龄小点的,才刚到五十。有的人参加工作时间本身比较晚,不过二十余年,还在年富力强的时候通过“改非”就可过上悠闲自在的日子,真好!如果能活到八九十岁,工作二十余年就能享受五六十年的工资待遇,简直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前不久与几个朋友一起小聚,席间有个县里的朋友以前是当老师的,他目前在贵阳帮他在贵阳工作的儿子带孩子。我还以为他退休了,他却说还差几年呢,按当地的政策,当老师的也可以给年轻老师腾位子,他才五十二就办内退手续,领着工资到贵阳生活,等到六十岁再回去办正式退休手续。
我认识老家农村一些在贵阳打工的年轻人,他们通过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打拼,在贵阳买了房,安了家。我问他们不回去住了,农村那个家不要了么?他们笑着说,回去也没啥意思,就在城里混日子算了。他们有的是木工、泥水工,自己承接点装修工程,有的是帮老板打工,工作并不稳定,而且很辛苦,老了也不会有退休工资。可他们说,老了,干不动了,找个小区值班,挣个一千多块钱的工资养活自己,也比回农村强;在农村种地,靠天吃饭,有时一年辛苦到头,还挣不到当保安的钱,甚至于颗粒无收,会倒贴钱。
这几年,家乡到贵阳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好多退休的人跑到贵阳定居生活,有的是因为子女在贵阳工作,跟随子女生活有个依靠;有的呢,是为逃避原来的生活圈子,觉得当地人情世故太重,贵阳气候宜人,想到贵阳享受点清静的生活。县里财政负担着他们的退休工资,而他们的生活、消费都发生在贵阳,为贵阳创造GDP价值,算是发挥余热,为省城作贡献。
……要举的事例太多。我们在说要做强县域经济,振兴乡村,而事实却是,在虹吸效应下,人口、资源越来越向大城市聚集,一些县城、乡村在逐渐衰落。而衰落的原因,除了优势明显的大城市吸附作用外,与生于斯,长与斯的本乡人自己挖自己的墙脚也脱不了干系。
在文人墨客笔下,不惜笔墨赞美自己的家乡,把自己的家乡喻为自己的母亲。母亲总是最宽容、仁慈,给孩子无私的爱,可我们这些曾经吸吮过母亲乳汁的孩子,给予母亲的却是背叛与疏离,任由母亲不断失血,日渐衰落,漠不关心她的生存、发展与未来!
历史滚滚向前,我渺小如蚁,看着日益衰弱的母亲却无能为力,兀自呻吟,为她唱一曲挽歌……
相关阅读:小说推荐 |